网络时代,成年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尚且眼花缭乱,更别谈未成年人。今年3月,宝应市民刘先生发现,儿子趁着用手机上网课的间隙,禁不住诱惑,在某网游平台先后充值20多次,仅7天时间便刷掉了父亲积蓄1万多元。在家长看来,孩子是未成年人,基于玩游戏与杭州某科技公司形成的网络服务合同应视为无效合同。近日,宝应法院对这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进行了调解,家长能否成功追回孩子用于充值网游的1万余元呢?
“熊孩子”沉迷网游难自拔
熬夜为买装备频繁充值
刘先生的儿子亮亮今年11岁,是当地中学的初一学生。春季开学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学校都采用网课方式进行教学,亮亮所在的学校也不例外。不成想,因为接触网络时间增多,亮亮竟沉迷于网游世界,给整个家庭增添了烦恼。
今年3月16日凌晨,正在睡觉的刘先生迷迷糊糊地发现,亮亮屡次跑到他的房间内翻看自己的手机。原来,当天上完网课后,亮亮用手机悄悄在某平台上收看“猫和老鼠”游戏直播,当时游戏主播正在介绍如何让游戏账号快速升级,如何获得游戏中需要的武器装备,亮亮很快就迷上了这款游戏。
但玩着玩着,亮亮逐渐发现,自己只能以游客身份登录,导致账号级别低,玩起来不带劲。为此,亮亮从游戏广告栏中寻觅到一名正在出售游戏账号的玩家,花费了215元购买了对方实名认证的账号。越玩越上瘾,亮亮再联想到游戏广告的内容,便决定通过充值的方式,在游戏中享受不一样的高级待遇。“充值可以买游戏装备和抽奖,不妨试试。”从凌晨开始,在房间里蒙着被子打游戏的亮亮,为了体验更高级别待遇,连续向“猫和老鼠”游戏充值11次,每次充值648元,仅仅半个多小时,就一共充值7128元,每笔充值仅间隔4分钟。
付款短信接踵而至
一周就花光家长1万多积蓄
第二天,亮亮心中有些忐忑。在饭桌上,亮亮询问,“爸爸,咱们家银行卡上有没有钱?”刘先生这时候并没有察觉异常,也没把孩子的话当回事。
事后,刘先生越想越不对劲,他拿起手机了查询近期银行卡交易记录。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多笔网游充值记录让刘先生彻底懵了。根据流水账单显示,3月10日至3月16日,短短一周时间里,亮亮一共向“猫和老鼠”游戏所属的杭州某科技有限公司充值了20多次,共计花费12756元。
刘先生觉得蹊跷,“难怪那几天夜里不停地收到短消息提醒,原来不是诈骗短信,而是和孩子充值有关。”事情发生后,刘先生和妻子耐心询问亮亮,孩子这才将事情全盘托出。
“以后要吸取教训,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了。”刘先生一边安慰儿子,一边积极行动,试图挽回自己的损失。
网游公司未预防男童大额消费有过错
家长成功讨回11000元
今年7月初,一家人商量后决定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公道。刘先生向宝应法院开发区法庭递交了诉状,将该网游平台所属的杭州某科技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该公司返还孩子打游戏充值的钱款。
宝应法院开发区法庭受理了这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后,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法官决定不对亮亮进行过多询问,而是采用亲自体验的方式了解案情。
法官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网络运营者为用户提供服务,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玩家注册游戏账号必须实名认证,而亮亮作为未成年人是不可以注册游戏账号的,只能以游客的身份试玩游戏。
为了还原案件真实情况,开发区法庭组织干警分别以游客和实名认证玩家两种身份试玩了“猫和老鼠”游戏。据其中一名干警介绍,如果以游客身份进入游戏是无法充值购买皮肤和道具的,这就证明亮亮获取游戏账号可能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用亮亮父母的身份信息注册和实名认证,另一种是购买他人实名认证的账号。干警们还发现,这款游戏的广告栏中有很多售卖游戏账号的广告。
结合亮亮游戏账号的身份编码,法官顺藤摸瓜找到了该账号的实名注册人宋先生。面对法官的询问,宋先生承认,他于2020年2月29日将自己实名认证的账号以215元的价格售卖给了亮亮。事实上,从2020年2月29日至3月17日,该账号一直是亮亮在使用。
法院认为,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方能发生法律效力。本案中,原告亮亮的充值数额较大,事后未获得其监护人刘先生的追认,因此应当认定亮亮的充值行为无效。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但刘先生作为亮亮的监护人,未保管好自己的财产账号、密码等重要信息,未对亮亮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管束,导致亮亮成功使用其微信进行案涉游戏充值消费,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为了尽力挽回原告的损失,法庭通过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近日,开发区法庭通过网络组织双方协商并就法律规定和双方的过错进行了释明。经过多次调解,被告最终同意返还原告11000元。(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来源:扬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