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腾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景科技”)成功过会,并发布了注册稿,这样看来,其离上市又近了一步。
不过对于该公司,《红周刊》记者在之前11月15日发布的《发明专利仅2项、研发投入不给力,腾景科技科技实力恐不够“硬核”》中已经谈到了其自身发展的诸多掣肘,除此之外,记者发现腾景科技申报前夕,有多家机构“突击入股”,其是身负对赌协议上市的,其中风险也需多加留意。另外,从经营层面来说,其快速增长的应收账款以及越来越弱的“造血”能力,长期下去也容易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身负对赌协议上市
在之前的文章中,《红周刊》记者曾指出,腾景科技的科技“实力”其实并不硬,募资扩产后可能存在种种风险,并强调其募资扩产的必要性似乎不强。而且和招股书所列举的福晶科技、博创科技、光库科技等A股上市公司相比,腾景科技的营收规模均处于下风。不过,虽然其存在诸多的问题,但其IPO之路却不得不“硬着头皮”走下去,因为在其IPO的背后,腾景科技实际上是身负对赌协议的,倘若不能成功上市,该公司可能会因为无法完成对赌协议而陷入危机。
2020年4月29日,腾景科技在科创板首次申报,在这之前,该公司曾获得了两轮增资。第一轮是2019年8月,华兴创投、华侨远致富海对其进行增资,其中华兴创投以货币资金5673.29万元,认缴了腾景科技新增注册资本500万元,增资价格为11.35元/出资额;华侨远致富海以货币资金2269.32万元,认缴腾景科技新增注册资本200万元,增资价格为11.35元/出资额。
第二轮增资发生在2019年12月,鹏晨嘉弘对其进行了增资,其以货币资金2334.60万元,认缴了腾景科技新增注册资本186.77万元,增资价格为12.50元/股。截至目前,华兴创投、华侨远致富海和鹏晨嘉弘分别持有腾景科技500万股、200万股和186.77万股,持股比例分别为5.15%、2.06%和1.93%。
可见,上述两轮增资中,增资方均为“突击入股”,更要紧的是,上述资本方的入股,并非只是简单的投资,而是有附加条件的。根据招股书披露,华兴创投和华侨远致富海增资当天,腾景科技股东余洪瑞、王启平、巫友琴、林劲林、颜贻崇、刘艺还和上述两家机构签订了《关于投资福州腾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之补充协议》,协议中约定,若腾景科技未能在2022年12月31日之前成功上市交易,则腾景科技的经营层股东要恢复执行补充协议并溢价回购华兴创投、华侨远致富海持有的腾景科技股票。由此可见,上述两家投资机构与腾景科技是签署了对赌协议的。
这样一来,如果腾景科技成功上市的话,自然皆大欢喜,华兴创投和华侨远致富等投资机构或许能够获得非常不错的收益,但倘若腾景科技最终未能成功上市的话,其经营层股东则需要溢价回购投资机构所持有的股票,这对于两家投资机构来说是稳赚不赔,但该公司若无法上市,恐怕就要面临巨大的财务危机了。
此外,《红周刊》记者还发现,腾景科技本次上市的保荐机构兴业证券的背后出现了“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身影,据天眼查APP显示,目前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兴业证券7.42%的股权,同时,其也持有腾景科技“突击入股”的这位股东华兴创投100%股权,也就是说,腾景科技的保荐机构兴业证券与其股东华兴创投为关联方,二者有着共同的利益。
如此背景之下,兴业证券担任腾景科技保荐机构的公正性就令人担忧了,其会不会在诸多问题上有所偏向?这亦是值得投资者注意的问题。
“造血”能力不佳 借款理财惹人疑
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腾景科技的营业总收入分别为8301.13万元、1.26亿元、1.79亿元和1.24亿元,实现了不少增长。但与此同时,其应收账款也在不断增长,上述周期内,其应收账款分别为3179.88万元、4697.76万元、6433.12万元和8917.78万元,仅三年半的时间便增长了180.44%。
应收账款大幅增长的同时,该公司应收账款逾期状况也愈演愈烈。2017年至2019年,其应收账款逾期比例分别为25.07%、31.16%和41.99%,明显可以看出,其应收账款逾期的比例在上述期间出现大幅升高。
诸多的应收账款逾期,无疑加重了腾景科技的资金压力,也意味着腾景科技对客户应收账款的管理能力欠佳。另外,公司应收账款所计提的坏账准备越来越高,报告期内分别为168.84万元、253.71万元、345.24万元和480.67万元,所以此类风险值得警惕。
随着大客户资金占用的情况越来越明显,腾景科技的“造血”能力也受到了影响。报告期内,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131.2万元、3190.99万元、2815.15万元和1863.5万元,分别占当期净利润的-37%、95.17%、61.69%和48.6%。不难看出,自2018年起,该公司的“造血”能力也在不断减弱。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不得不依靠大量融资来获得现金,以维系其正常运转,报告期内,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9548.08万元、-540.88万元、1亿元和3100万元,合计金额为2.21亿元。然而,凭借着筹集资金维系企业正常运营,一方面需要支出大量的财务成本,另一方面也容易受到金融市场政策变化的影响。
据天眼查APP显示,2016年至2020年,腾景科技曾连续多次将旗下的自动切割机、真空镀膜机等固定资产和“一种大通光孔径准直器”、“一种相邻波长收发模组”等专利进行抵押用于借款,但上述种种抵押行为,腾景科技均没有在招股书中披露。除此之外,腾景科技还将公司目前所拥有的惟一土地使用权也抵押了出去。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抵押借款金额高达4361万元,但同期其货币资金却仅有2010.87万元。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尽管目前其资金状况看起来挺紧张,但该公司似乎非常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从招股书披露的一系列数据来看的话,2017年至2020年6月末的各财务周期内,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分别为6092.8万元、2046万元、4000万元和5000万元。既然公司还有不少闲置资金,为何要不惜支付不菲的利息也要抵押借款呢?难道其有把握获得的理财收益能比借款利息还高不成?
采购、存货难匹配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据《红周刊》记者核算,腾景科技所披露的原材料采购金额与营业成本、存货等数据之间的财务勾稽关系似乎存在异常。
以2018年为例,当年腾景科技主要原材料采购金额为2010.12万元,其他原材料采购金额为1372.4万元,二者合计为3382.52万元。与此同时,腾景科技还披露了公司所有主营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金额,目前腾景科技的主要产品包括平面光学元件、球面光学元件、模压玻璃非球面透镜、其他光学元件、镀膜光纤器件、准直器、声光器件和其他光纤器件,上述产品在2018年所使用的全部直接材料为1858.04万元,相较于当期的原材料采购总额而言要少1524.48万元。
这说明当期腾景科技并没有将所采购的原材料全部消耗完毕,还有一部分结转至库存里,理论上,2018年腾景科技存货中的原材料应当有同等规模的增加,但截至2018年末,腾景科技的存货中的原材料为600.11万元,相较于2017年末仅增加了276.72万元。
当然,存货中的其他项目也可能含有原材料,而腾景科技的存货中还有在产品、半成品、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当期上述项目合计金额为1402.68万元,相较于2017年增加了566.86万元,也就是说,即使这些项目全部为原材,当年其新增原材料金额也不可能超过566.86万元,再算上上述276.72万元的原材料新增金额,则其当期存货中的原材料相较于2017年最多增加了843.58万元,这跟理论上应当要增加的1524.48万元之间相差了683.9万元,那这数百万元的差额又去了哪里呢?
类似的情况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也曾出现,经《红周刊》记者核算,其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原材料采购总金额再扣除直接材料消耗后分别剩余了2357.37万元和1393.34万元,这意味着其存货至少应当有相同规模的增加,而实际上,其上述两期内的存货分别仅增加了1033.14万元和314.99万元,与理论应当新增的金额分别存在1324.23万元和1078.35万元的差额。对于上述差额产生的原因就很令人不解了,这恐怕还需公司做出解释。
(本文发表于12月26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