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乔宇
一座座“大锅”仰望长空。
日前,《证券日报》记者跟随上交所走进了位于北京市西北方向的北京地球站。这里是卫星数据接收与分发的第一站,矗立在北京地球站园区中被称为“大锅”的一座座卫星天线承担着跟踪卫星、收发遥测遥控指令、广播电视及数据传输等重要任务,也见证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沧桑巨变。
“我国卫星互联网已经从‘纸上谈兵’迈入实际建设阶段。”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卫星通信大厦的一间办公室里,中国卫通总经理孙京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中国卫通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从事卫星运营服务业的核心专业子公司,具有国家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和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是我国唯一拥有通信卫星资源且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运营企业。
卫星互联网迈入商业试用
谈及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孙京如数家珍。
“卫星互联网通过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是一种能够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的新型网络,当前卫星互联网主要集中在空间段及地面段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轨高通量卫星和中、低轨宽带卫星星座的建设。”孙京对《证券日报》记者谈道,2017年由中国卫通运营的国内首颗高轨高通量Ka卫星-中星16号成功发射,公司依托高通量卫星加快拓展卫星互联网业务。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技术发展驱动下,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以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分别提出了“鸿雁”和“虹云”低轨卫星星座计划。民营企业也在加速涌入卫星互联网产业,“天象星座”“银河星座”等低轨卫星星座计划发射卫星数量逾千余颗。今年银河航天、九天微星等商业航天企业也相继落地自己的卫星工厂,旨在实现小卫星的低成本大规模量产。
“在传统卫星通信产业链中,中国卫通作为卫星运营商,上游衔接卫星制造商,下游服务用户,产业链较短,卫星通信运营服务业务单一。”孙京告诉记者,5G的发展使得卫星通信产业链延长、并且与信息技术产业有了深度融合,中国卫通在产业链中参与的环节也从运营服务向下游信息服务延伸。
如今,中国卫通也在探索新的方向。今年9月份,中国卫通牵头组建星航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基于宽带卫星的航空互联网业务,为航空领域提供宽带卫星接入和互联网信息服务。
拓展C端市场空间
在孙京看来,随着卫星技术的进步以及卫星大众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全球卫星通信呈现出网络宽带化、覆盖全球化、天地融合化、业务平台化的发展趋势,卫星通信业与信息服务业加速融合,卫星通信服务产业链逐渐由单一资源运营向下游增值信息服务延伸,卫星通信进入卫星互联网新阶段。
“中国卫通将不断满足公众对卫星互联网、卫星物联网的想象与期待,不断深化、拓展卫星应用服务场景。”孙京强调,“未来中国卫通将在为现有行业和客户提供优质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扩展合作领域,公司将积极通过长尾效应实现从B端到C端拓展。”
2020年7月7日,适配了中星16号高速互联系统的中国第一架高速卫星互联网飞机在青岛首飞成功,实现了机上所有人员使用微信、语音、视频通话、网页浏览、网上购物、网络游戏等应用。孙京告诉记者,第一架高速卫星互联网飞机的成功实践获得了民航局、航空公司及相关行业合作伙伴的一致认可,增强了公司大力发展航空互联网生态的信心,进一步激发了行业参与者对于航空互联网应用、模式的探索,有利于加速航空互联网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公司将紧抓航空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机遇,快速形成航空互联网生态圈,创新卫星应用商业模式,迈向世界一流卫星通信产业龙头企业,为推动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后续中国卫通将继续建设新的更大容量、更广覆盖的高轨高通量Ka卫星,实现东到北美,西至欧洲、非洲,南至澳洲的自建网络服务能力。同时,通过与国际上领先的航空卫星互联网运营商合作,实现全球无缝覆盖,为国内外航司提供真正的高速航空互联网服务。”孙京如是说。
随着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的范围,技术、产业以及资本正在汹涌跟进。2020年也被业界称为卫星互联网“元年”。这意味着中国卫通或将迎来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化竞争。